因为做交叉研究很可能会面临一些质疑。
但随着全球气候变暖,冰川在加速消融,尤其是数量众多的小冰川,人工如不干预,将面临全面消融。他还带着孩子参观了建设中的冰川科普展览。
带着记者走进展览馆,旦巴塔杰详细讲解——海洋性冰川和大陆性冰川的区别、西藏乃至全国各知名冰川的特点、气候变化对冰川的影响,他都能给记者说得头头是道,仿若一名冰川专家。德吉: 探索冰芯中的气候故事 跟着中国科学院青藏高原研究所助理研究员德吉的脚步,记者走进了位于西藏自治区拉萨市的中科院青藏高原所高原冰芯库。为了更全面掌握情况,她找了许多冰芯样本,最终找到4个符合她要求的样本。——编者 王飞腾: 探寻冰川保护新路径 走进王飞腾的办公室,两个冰墩墩分外显眼,北京冬奥会赛道的人造冰状雪,是我们团队参与研制的。当时我们团队还承担了为北京冬奥会滑雪场储雪的工作。
然而,冰川这些年的变化却让旦巴塔杰揪心——因为全球气候变暖,冰川已经发生明显退缩,甚至一些曾经知名的冰川景观也不复当日面貌。每年8月,正是达古冰川消融季,王飞腾选取了500平方米的试验场。袁亚湘对记者说:重要的是要弘扬科学精神、引导受众树立科学思维,让大家能够在信息洪流中明辨是非。
袁亚湘对《中国科学报》说:科普内容不应该只是干巴巴的科学知识,更应该强调如何科学思考,逐渐提升全民科学素养。袁亚湘院士 图片来源:中国工业与应用数学学会 做科普,我建议不要焦虑流量大小。并不是说我们做科普也要哗众取宠、博眼球,只是要更用心,不要让科普索然无味稀树草原假说并不是解释人类为什么能够直立行走的唯一理论,也不是被充分论证的理论。
按照最新研究得出的结论,如果目前主流认为的根据分子钟计算的人猿分离时间属实,即700万年前,那么现在流行的稀树草原假说就必须被推翻。例如,分子遗传学通过研究DNA序列来了解古猿的亲缘关系、种群分化和进化速度等方面的信息。
而稀树草原假说在众多假说中占据主流地位的原因,可能是它解释了古人与人猿类在生存环境方面的主要差别前者是在稀树草原,后者则是在森林。这就直接支持了之前流行的、由古生物学家和古人类学家所推出的人猿分类模型。稀树草原出现时间与古猿进化息息相关 稀树草原是非洲的代表性景观,是一种在开阔草地上散布着零散树木的生态系统。在稀树草原中占据主导地位的是碳4草本植物,这类植物对水的利用率较高,能适应高温、干燥气候。
黄石解释,若该理论成立,则不能解释为何双腿直立行走模式不是与稀树草原同步出现。黄石补充说,其他的理论假说还包括水栖人理论、树栖理论、热调节理论、运输理论等。黄石表示,得出这一结论的主要依据是碳同位素测量所判定的碳4植物的出现时间,但由于1000万年前的数据较少,因此该结论并不明确。这两项新研究的结论对认识从古猿到人的进化过程具有重大意义,在一定程度上挑战了流行的分子进化理论,同时也支持了与其相对的遗传多样性上限理论以及按该理论分析DNA所推导的人与人猿类的分离时间。
而另一个由美国、乌干达等国的科学家组成的团队则研究了乌干达莫罗托地区一个有2100万年历史的遗址,通过分析当地出土的莫罗托古猿的骨骼和牙齿特征,发现莫罗托古猿生活在会发生季节性干旱的林地草原开阔环境中,主要食物是含水量较低的叶子,而不是多汁的成熟果实,其行动模式除了在树上吃叶子和水果,也包括经常在树下行走,通过草原开阔地,从一片树林走到另一片树林。新结论或对古猿进化研究具有颠覆意义 分析碳4草本植物可以确定稀树草原的出现时间,而古猿的牙齿特征可以用来分辨其食用食物的种类,古猿的骨骼特征则能够用来判断其体型大小和行动模式。
生物地理学通过研究古猿化石在地理空间上的分布来了解古猿的演化历程、迁徙和适应能力等方面的信息。与四肢爬行或者在矮树丛中生活的动物相比,直立行走可以让人类的视野更加开阔,也更容易观察周围的环境和发现潜在的危险。
因此把稀树草原出现的时间提前到1700万2000万年前,将对古猿进化的研究范式产生颠覆性影响。作者:沈唯 来源:科技日报 发布时间:2023/5/9 8:45:31 选择字号:小 中 大 稀树草原研究新成果或改写古猿进化历史 人类的祖先古猿是何时开始从四肢爬行进化成双腿直立行走,进化的契机和过程又是怎样的?这个未解之谜一直是人类学领域重要的研究课题。但如果分子钟计算出的结论成立,则意味着这种变化在很长一段时间内并没有发生。稀树草原假说的依据是什么?稀树草原出现的时间提前对古猿进化研究有何影响?5月4日,中南大学遗传学教授黄石在接受记者采访时对上述问题进行了解答。这两项研究从多个层面把稀树草原出现的时间点往前推了1000万年左右,黄石认为,这对推算古猿行走模式的变化时间点具有重要意义。主流的一种猜想认为,人类能够直立行走,是我们的祖先在稀树草原环境中进化适应的结果,这一猜想被称为稀树草原假说。
按照稀树草原假说,由于在这样的环境中需要长时间行走来寻找食物和水源,人类便逐渐演化出了直立行走的行走方式。离开森林对于古猿而言意味着需要适应草原、半干旱地区等新的地貌和气候环境,还需要发展出更为复杂的社会关系以开展狩猎、分工合作等活动。
古猿生存环境从森林到稀树草原的巨大改变,理论上也会引起古猿生存方式和生理模式的相应剧变。在近期发表的两项新研究中,来自美国、加拿大、肯尼亚等国的研究团队对非洲东部9个哺乳动物化石的出土地点进行调查,分析发现在距今2100万年至1600万年间,碳4草本植物在这些地区已经非常丰富,植被环境多种多样,既有茂密的森林,也有点缀着树木的草原。
日前发表在美国《科学》杂志上的两项研究显示,耐旱草本植物在非洲崛起的时间比原先认为的早1000万年左右,古猿的一些重要形态特征正是为了适应树木减少、草地增加的环境而进化出来的。特别声明:本文转载仅仅是出于传播信息的需要,并不意味着代表本网站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
该模型认为与人亲缘关系最近的物种不是黑猩猩,而是人猿类,人与人猿类的分离时间距今1800万年左右。作者如果不希望被转载或者联系转载稿费等事宜,请与我们接洽。过去的研究认为,稀树草原出现的时间或者说人类离开冠层森林的时间大约是在距今1000万年前,与分子钟计算的人类与黑猩猩分离的时间大致一致。而如果稀树草原假说被印证,人类的双腿直立行走模式就应该与稀树草原同步出现,那么分子钟计算的人猿分离时间就会被推翻。
这些进化适应和变化为人类的进化奠定了基础,推动了人类的进一步进化和智慧的发展。如其他媒体、网站或个人从本网站转载使用,须保留本网站注明的来源,并自负版权等法律责任。
除此之外,黄石还介绍了古猿进化研究中其他的常见研究线索。动态地层学通过对岩石及沉积物的层序和年代测定来确定古猿化石的年代和演化时间线。
黄石介绍,稀树草原假说的关键在于远古时代的冠层森林是何时转变成稀树草原,以及这个时间点是否与古猿开始直立行走的时间一致动态地层学通过对岩石及沉积物的层序和年代测定来确定古猿化石的年代和演化时间线。
在近期发表的两项新研究中,来自美国、加拿大、肯尼亚等国的研究团队对非洲东部9个哺乳动物化石的出土地点进行调查,分析发现在距今2100万年至1600万年间,碳4草本植物在这些地区已经非常丰富,植被环境多种多样,既有茂密的森林,也有点缀着树木的草原。黄石补充说,其他的理论假说还包括水栖人理论、树栖理论、热调节理论、运输理论等。新结论或对古猿进化研究具有颠覆意义 分析碳4草本植物可以确定稀树草原的出现时间,而古猿的牙齿特征可以用来分辨其食用食物的种类,古猿的骨骼特征则能够用来判断其体型大小和行动模式。按照最新研究得出的结论,如果目前主流认为的根据分子钟计算的人猿分离时间属实,即700万年前,那么现在流行的稀树草原假说就必须被推翻。
这些进化适应和变化为人类的进化奠定了基础,推动了人类的进一步进化和智慧的发展。过去的研究认为,稀树草原出现的时间或者说人类离开冠层森林的时间大约是在距今1000万年前,与分子钟计算的人类与黑猩猩分离的时间大致一致。
主流的一种猜想认为,人类能够直立行走,是我们的祖先在稀树草原环境中进化适应的结果,这一猜想被称为稀树草原假说。而如果稀树草原假说被印证,人类的双腿直立行走模式就应该与稀树草原同步出现,那么分子钟计算的人猿分离时间就会被推翻。
在稀树草原中占据主导地位的是碳4草本植物,这类植物对水的利用率较高,能适应高温、干燥气候。黄石表示,得出这一结论的主要依据是碳同位素测量所判定的碳4植物的出现时间,但由于1000万年前的数据较少,因此该结论并不明确。